織密產業網 拓寬脫貧路
□本報全媒體記者/王興瑞
發展產業是帶動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我區深度貧困地區立足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產業帶動脫貧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一二三產競相發力
和田地區的養殖業近年來異軍突起,已經成為當地頗具規模的特色產業。6月9日,和田地區農業農村局調研員李福厚告訴記者:“特色支柱產業已由點狀、散狀向帶狀、塊狀集聚,由非優勢生產區域向優勢生產區域集中,和田地區已成為全國兔、鵝養殖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在帶動脫貧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和田地區近年來以產業發展帶動脫貧的生動實踐,再加上當地的鴿子、多胎肉羊、驢等畜禽養殖和菌包種植,和田提出的“十萬、百萬、千萬、億”產業發展工程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一大批貧困戶因此受益。
按照“發展產業扶持一批”的要求,南疆深度貧困地區近年來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組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截至2019年底,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已累計建成扶貧車間2051個,帶動就業6.3萬人。這些扶貧車間大多以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為主,帶動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深度貧困地區發揮優勢,拓寬發展渠道,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業等,為貧困戶脫貧增收開辟了新空間。2019年,全區在構建電商扶貧大格局中,推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6萬人次,帶動超過3000名貧困人口直接就業。
產業帶就業穩脫貧
25歲的阿卜杜凱優木·巴拉提是疏勒縣一家大型紡織企業員工,因為有了穩定的收入,家里的經濟條件明顯改善,去年成功脫貧。比起原來守著一點薄田度日的窘境,阿卜杜凱優木現在的想法樸素而堅定:“珍惜崗位,好好上班,努力改善生活。”目前,這家企業98%的員工來自附近鄉鎮,一家兩人甚至多人同時上班的貧困勞動力不在少數,他們從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不僅告別貧困,而且過上了完全不一樣的新生活。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們種植萬壽菊不怕賣不出去,更不怕賣不出好價錢。”莎車縣喀拉蘇鄉永和村村民卡米爾丁·阿布都拉說。
卡米爾丁的信心來自于當地龍頭企業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莎車有限公司。該公司落戶莎車以來,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莎車縣乃至周邊縣市的萬壽菊產業實現了規模化良性發展。公司總經理韓文杰說,企業幫助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全程指導,并在各鄉鎮設收購點,實現了技術有保證、產品有銷路,農民種植積極性高漲。
今年,莎車縣計劃種植萬壽菊13萬余畝,可帶動30多萬農民增收,預計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
產業興,百姓富。深度貧困地區的特色種植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等蓬勃發展,編織起細密的網絡,吸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脫貧主渠道。
提升質量持續增收
去年,阿克陶縣引進了食用菌種植,在巴仁鄉建起了產業基地。阿克陶縣扶貧辦主任王清勇說,這是阿克陶縣一項全新的產業,將帶動當地至少800戶農民實現增收。
近年來,阿克陶縣的產業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縣里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龍頭企業布局新的產業,同時不斷完善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全縣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王清勇說。
阿克陶縣在阿克陶鎮規劃了畜禽養殖示范基地,通過“集中飼養+分散養殖+統一收購”模式,每年可出欄商品雞2000萬只。在玉麥鄉引進企業發展鴿子養殖,可實現年出欄50萬羽鴿子。此外,還規劃了設施農業、牛羊育肥等,全縣產業格局不斷優化。
經過多年努力,洛浦縣的畜禽養殖和黑木耳產業、特色種植業等逐步發展壯大。洛浦縣扶貧辦主任李州州說:“我們建成了‘縣有龍頭企業、鄉有規模企業、村有村辦工廠、戶有小作坊’的四級產業發展和就業體系,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我區將通過推動各地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帶貧益貧機制、加強扶貧車間建設等,推動扶貧產業提升發展質量,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