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中哈邊境第一村”新變化
掃碼 看邊境村變化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婷
吉木乃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朝智 塞力克·肯恩斯汗
5月9日,走進吉木乃縣吉木乃鎮薩爾烏楞村,處處一派繁忙景象。全國人大代表、薩爾烏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熱依扎·巴合道列提正帶著村民裝修民族風情園。
“這是今年我們村重點打造的500平方米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村里一代代護邊員的護邊故事和感人事跡,第二部分展示百姓過去生活中用過的老物件,希望通過今昔對比讓大家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熱依扎·巴合道列提說。
薩爾烏楞村被譽為“中哈邊境第一村”,是中國離哈薩克斯坦最近的村。這些年,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邊境一線的扶持力度,邊境鄉村生產生活條件迅速改善,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世代“守窮邊、窮守邊”向“留得住、能致富”轉變。2016年,村子實現了脫貧摘帽。
“過去村里基礎設施落后,村民主要以放牧為生,生活條件艱苦。近年來,村里通了柏油路,建了幼兒園、醫務室,解決了村民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說起這些年的變化,熱依扎·巴合道列提難掩內心的喜悅。
2010年大學畢業后,熱依扎·巴合道列提選擇返回故鄉,為建設家鄉添磚加瓦。村民的事不論大小,在熱依扎·巴合道列提的眼里都是大事、急事,她常說:“我是共產黨員,應該服務村民。”
2015年5月,熱依扎·巴合道列提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每天都去村民家走訪,和村民一起勞動、聊天,漸漸和大家打成一片,村民們開始支持她的工作。她也不負眾望,在短短5年時間里,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2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2120元,村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我們利用紅色文化、生態環境優勢,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的興邊富民工程、美麗鄉村建設、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設等政策機遇,走出了一條‘建美麗村、吃旅游飯、脫貧困帽’的致富路。”熱依扎·巴合道列提說,去年薩爾烏楞村接待了1.2萬多名游客,今年村里創建了游客服務中心,希望更多游客到薩爾烏楞村來旅游。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熱依扎·巴合道列提說:“我們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我們堅信,通過努力,薩爾烏楞村會同全國一起進入小康社會。”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