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人周志勇26年釀出“甜蜜事業”
從兵團第九師白楊市164團的院落到裕民縣吐爾加遼草原的花海,從紅花盛開的田野到葫蘆掛果的地頭,總有一個身影跟著花期遷徙——他就是塔城市小周養蜂場的負責人周志勇,一位與蜜蜂相伴26年的養蜂人。
如今,他帶著800余箱蜜蜂“追花采蜜”,不僅釀出了清甜的蜂蜜,更用26年的堅守,成為農戶們信賴的“授粉幫手”、同行們認可的“技術導師”。
追花26年:從“新手”到“老把式”
周志勇種過地、養過羊、賣過煤、挖過渠道……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但是收獲卻微乎其微,特別是有一年種了1000多畝地,因干旱等各種原因,賠了個底朝天,還欠了幾十萬貸款。30歲的時候,偶然間看到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養蜂人養蜂后,突然他萌生了養蜂的念頭,于是就跟隨這些養蜂人學習養蜂技術。
“養蜂是個‘看天吃飯’的活,更是個‘追花跑’的辛苦活。” 周志勇說。2000年,周志勇購買了20箱蜜蜂第一次嘗試養蜂,從此與“甜蜜”結下不解之緣。
分布在吐爾加遼草原的蜂箱。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汪春林攝
最初跟著前輩學辨認蜜源、觀察蜂群,如今他對塔城周邊的花期了如指掌,不論在山間田野,還是農田村莊,處處都能看到周志勇的蜂箱。6月裕民縣吐爾加遼草原的野花進入盛花期,他帶著蜂箱駐扎;7月紅花在田野鋪成“紅地毯”,一部分蜂群又轉移到紅花種植地;8月塔城市的葫蘆、大瓜進入授粉期,蜜蜂們便成了葫蘆藤間的“忙碌使者”。
周志勇的蜂群每年跟著花期遷徙,無形中為沿途的農作物“義務授粉”。在塔城市葫蘆種植基地,農戶們更是盼著他的蜂群來。葫蘆種植戶路群富說:“葫蘆是異花授粉作物,蜜蜂幫忙傳粉,坐果率能提高30%,果子也更周正。”
周志勇查看葫蘆地邊蜜蜂采蜜情況。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代姣美攝
平時,周志勇每天都要檢查蜂箱,觀察工蜂出勤狀態;遇到雨天提前加固蜂箱,避免雨水滲入;為蜂群準備“營養餐”(白糖水混合維生素),確保繁殖期的蜂群有足夠能量。這些細致的照料,讓他的蜂群存活率始終高于同行,蜂蜜質量也穩居前列。
26年里,他的蜂箱從最初的幾箱發展到800余箱,養蜂場也有了名氣。“蜜蜂認人,你對它們上心,它們就給你‘甜頭’。” 周志勇的養蜂秘訣藏在細節里。
傳藝帶徒:讓“甜蜜事業”惠及更多人
阿扎提·曼臺是額敏縣上戶鎮吾巴勒三村的村民,8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周志勇,對他的養蜂也很感興趣,于是兩人一拍即合,開始跟隨周志勇一起養蜂。
“我在周師傅的養蜂場干了8年了,每年干6個月左右,一年掙5萬多,在這里我不僅掙到了錢,還學到了技術,怎么養蜂、蜜蜂生病怎么辦,我現在都會了。回去自己養蜂也不在話下。”阿扎提·曼臺說。
“剛開始養蜂時,沒少走彎路——蜂群生病不知道怎么治,采蜜期沒把握好時機,一年白干。”周志勇總想起自己剛入行時的窘迫,因此只要有同行來請教,他從不藏私。
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代姣美攝
塔城市二工鎮瑪依海村村民陳金升也是受益者。10年前,陳金升種地時認識了周志勇,為了莊稼能更好地授粉,陳金升也喜歡上了養蜂,于是,他從外面買了3箱蜜蜂,但是沒多久蜂群頻繁出現“怪病”,急得他團團轉。
周志勇得知后,專程帶著藥箱上門,手把手教他給蜂箱消毒、調配防治藥物,還把自己總結的《蜂群常見病防治手冊》送給他。“現在我的蜂群從最初的3箱發展到20多箱,多虧了周大哥的幫忙。”陳金升說。
周志勇在搖蜜。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代姣美攝
這些年,周志勇免費為周邊養蜂戶提供育種蜂種(他培育的 “塔城本地雜交蜂” 適應性強、采蜜效率高),舉辦10多場養蜂技術培訓班,手把手教過的養蜂戶30多人。“養蜂人不容易,大家抱團才能把這個行業做好。” 他說。
“老周的蜜蜂一來,我這紅花結籽率都高了不少!”裕民縣紅花種植戶李建國說。他種了50畝紅花,過去單靠自然授粉,畝產紅花籽不足150公斤;自從周志勇帶著蜂群來附近放蜂,紅花授粉更充分,畝產提高到180公斤以上。
工人在開蜂蓋。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代姣美攝
這正是養蜂業的“雙重價值”——除了產蜜,蜜蜂還是農作物的“天然授粉師”。“蜜蜂給作物授粉,作物開花給蜜蜂提供蜜源,這是互相成就的事。”周志勇說。26年來,他的蜂群走過塔城、裕民的田間地頭,累計為上萬畝農作物授粉,成了農戶們眼中的“增產好幫手”。
壯大養蜂業:“甜蜜事業”的新期待
吐爾加遼草原的花期過了,紅花絲已采收完畢,葫蘆地里也結滿了大大小小的葫蘆,周志勇拉著蜂箱,帶著封蓋后的蜂巢啟程回家了,搖蜜工作正式開始。
廠房里,幾名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工作著,他們有的在開蜂蓋,有的搖蜂蜜,還有的在清除蜂蜜桶內沉淀后的蜂蠟。地上擺了幾十個盛滿蜂蜜的白色大桶,電動搖蜜機快速轉動,濃稠的蜂蜜緩緩流入桶中,豐收的喜悅映照在每個人的臉上。
自治區蜂業技術發展中心和遼寧援疆相關專家前來了解周志勇養蜂情況。
天然蜂蜜由蜜蜂采集花蜜后,經過反復釀造(蒸發水分、轉化糖分)而成。當波美度(蜂蜜成熟度)達到42°以上時,通常意味著蜜蜂釀造時間充足,水分蒸發充分,是自然成熟的標志(未成熟蜂蜜波美度多低于40°,需人工加熱濃縮)。
“今年是個豐收年,每個花季都趕上了,天氣也給力。我們一年只采收這一次蜂蜜,全是封蓋的天然成熟蜂蜜,800箱蜜蜂一年可生產蜂蜜七八噸。如果沒有封蓋就開始采收,一年可以采收兩到三次,蜂蜜產量高,但是水分大、成熟度低。”周志勇說。
周志勇的部分蜂箱坐落在美麗的吐爾加遼草原。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春林攝
周志勇特別注重蜂蜜的質量,每年都是蜜蜂自動封蓋后才開始采收,蜂蜜波美度度高達43°。
周志勇的養蜂技術和成果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他的手機里,存著許多和農戶們的聊天記錄——有的問他什么時候到紅花地放蜂,有的向他請教秋季蜂群管理技巧等。堅持不懈的努力也得到了自治區蜂業技術發展中心的鼎力相助,今年,周志勇與自治區蜂業技術發展中心簽訂了西域黑蜂示范推廣工作協議書。
顧客在周志勇蜂蜜銷售店選購蜂蜜。塔城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代姣美攝
據了解,西域黑蜂繁殖能力強,對蜜粉源的采集能力強,抗低溫能力強,能適應寒冷氣候,在新疆冬季寒冷的地區可室外安全越冬,抗病蟲害能力較強。同時,所產蜂蜜多為天然成熟蜜,經濟價值高。
“今后,將推動西域黑蜂這一優質蜂種在塔城地區的示范推廣。讓優質蜂種和先進養殖技術有望在更多養蜂人中傳播開來,帶動當地養蜂業向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釋放‘甜蜜事業’的潛力,為養蜂人及相關農戶帶來更多實惠。”周志勇眼里有了新的規劃。
26年追花路,他不僅釀出了舌尖上的甜,更用堅守與分享,釀出了屬于養蜂人、種植戶的“共富甜”。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