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我身邊的塔城人 | 顧海英:情系婦兒二十載 丹心一片映天山
顧海英,女,漢族,1974年2月出生,現任塔城地區沙灣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學雷鋒志愿者協會會長。
顧海英是婦女兒童的“暖心棉襖”,是困難群眾的“及時甘霖”,更是民族團結的“連心橋梁”。在塔城地區沙灣市的戈壁綠洲上,她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顧大姐”。她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邊疆大地上書寫著新時代女性的責任與擔當。
扎根泥土的“維權衛士”
群眾為人民調解員 ——顧海英贈送錦旗。
“婦女的事無小事,維權要走到心坎上。”這是顧海英常掛在嘴邊的話。墻面懸掛的“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獎牌背后,是3000余起糾紛調解的生動實踐。2016年,顧海英受邀成為沙灣市人民法院人民調解員,她始終堅持“法理情”相結合的調解原則。
甘肅籍務工婦女馬某曾哭著找到調解室,稱被工地拖欠1.8萬元工資。“農民工的血汗錢不能拖欠!”顧海英數次往返工地,拿出《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逐條講解,最終促成負責人當場轉賬。在類似案例中,她創新運用“法律條文+生活案例+心理疏導”的調解模式,讓生硬的法律條文變成可感知的維權利器。如今,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備注為“婦女維權熱線”的通話記錄已有上萬條。
“牧區婦女更需要法律保護傘。”顧海英帶著普法資料走遍全市15個鄉鎮街道,累計舉辦普法講座100余場。為讓牧區婦女聽懂漢語法律條文,她將法律條文編成口訣:“反家暴、護權益,兩法牢記心不慌。”在她推動下,沙灣市建立起“法律顧問+婦聯干部”普法網絡。
愛心織網的“公益領航人”
顧海英指導受助者使用壹基金凈水機。
2004年,顧海英與社區5名志同道合的黨員自發組建扶貧幫困志愿服務隊,用愛心筑起一道溫暖風景。2012年,“顧海英愛心工作室”掛牌成立,在她的帶動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匯聚于此,累計幫扶各族困難群眾折合資金700萬余元。
2017年為農村學校爭取2所壹基金多功能體育場及價值20萬元的體育器材,現已全部投入使用;2018年為山區5所學校成立足球隊,配備5萬元運動裝備;為2000名小學生發放護眼燈和500套愛心書包;2020、2021年為兩所鄉村學校申請音樂教室項目,捐贈電鋼琴、古箏等樂器;2023年引進壹基金“凈水計劃”,解決9所鄉村學校4500余名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2012至2024年間,顧海英先后為沙灣市6120名兒童籌集壹基金“溫暖包”。
2010年,顧海英在公益活動中結識了雙腿肌肉萎縮、靠雙拐行走的和熱依汗。當時,和熱依汗與上小學的兒子相依為命。此后,顧海英常帶著面粉、清油等生活用品看望她,陪她嘮家常、做家務、解難題,兩人漸漸親如姐妹。“這么多年,多虧了海英妹妹,她自己掏錢為我買藥,幫我交水電費。”提起顧海英,和熱依汗眼中滿是感激。如今,和熱依汗的兒子已參加工作,月收入4000余元,母子倆搬進公租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永不褪色的“巾幗紅”
沙灣市婦聯邀請顧海英為全市“巾幗法律明白人”授課。
全國最美志愿者、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優秀共產黨員、塔城地區勞動模范……面對一摞摞榮譽證書,她總說:“我只是做了共產黨員該做的事。”
如今,52歲的顧海英依然保持“連軸轉”的工作節奏:上午在調解室處理婚姻糾紛,下午去社區開展“民法典”宣傳,晚上籌備志愿者培訓。她每天的微信運動步數常年保持在2萬步以上,手機里存著2000多個群眾的聯系方式。“只要還走得動,我就要為婦女兒童多做點事。”
從青春韶華到兩鬢微霜,顧海英用女性的溫柔與堅韌,在邊疆大地織就了一張充滿大愛的防護網。這抹耀眼的“巾幗紅”,正如天山腳下的紅柳,在貧瘠中扎根,在風沙中綻放,用生命的熱度溫暖每一個需要關懷的心靈,書寫著新時代婦聯人的使命與榮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顧海英說。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